11月8日下午,“全国诗词名家共青城采风”名师面对面活动在公司隆重举行,公司党委书记黎敏、经理胡国良、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海峰出席。本次活动由共青城市委宣传部与公司联合承办,邀请到135位诗词界名家、学者及创作骨干,以诗为媒搭建文化交流高地,为农商师生带来了一堂堂生动的“诗词”思政课。

胡国良致欢迎辞,他代表公司师生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公司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他强调,公司将持续深化文化育人成效,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扎实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随后,“名家面对面”访谈正式开启,活动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共有五个专题。
第一组:守正创新,文以载道——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
本专题由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刘清天主持,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凌泽欣,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国家一级作家李少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公司首任经理万俊人,《当代七律三百首》主编、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驻会签约作家刘能英四位名家率先亮相。聚焦当代诗词创作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面对AI挑战,创作瓶颈题材处理等难题。他们认为,真正的创新并非断裂,而是对古典精髓的深度消化与时代性转化,是在严谨法度之上生发出的个性之花

第二组:根植传统,面向未来:触摸千年文脉,续写时代华章
本专题由当代00后诗人群体标杆人物陈姝棠主持,晋社副社长、《当代绝句三百首》副主编高海生,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杨逸明,云南别书针传媒董事长张庆辉,《当代七律三百首》副主编唐颢宇进行共话。他们将探讨的焦点指向当代诗词的价值内核与生态现状,他们指出,在诗词相对小众的当下,坚持创作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这既是个人精神的栖居,更是为古老艺术注入当代生命力的自觉担当。

第三组:诗词基因与时代精神:青年诗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
本专题由诗人、作家、《当代绝句三百首》副主编孙群主持,中华诗词学会第四届副会长、江西省文史馆馆员胡迎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星汉,大校警衔、中华诗词学会第五届副会长沈华维,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宋善岭进行共话。围绕如何为当代诗词中“法度传承”与“时代创新”求解,他们表示,掌握渔洋绝句法等传统技法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真正的突破在于如何将这些法度化为己用针对现代热词入诗这一问题名师们强调关键在于寻找古典诗意与现代精神的契合点让“高铁”承载乡愁与重逢“村超”展现民间活力“神舟”寄托千年飞天梦想以此实现“为时代立传”的使命。

第四组:诗心与匠心——文体差异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表达
本专题由达州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郑清辉主持,空军特级飞行员、飞行教官
魏新河,湖南省文史馆馆员熊东遨,《当代七律三百首》主编孟祥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场冠军刘泽宇进行共话。面对信息过载时代“写不出”与“为何写”的创作困境,既需要“沉潜洞察”的创作态度,也需要对诗词“精神锚定”价值的自觉坚守,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诗词创作者突破困境,实现创新的根本路径。

第五组:共游中寻异思,碰撞中守本心——诗旅融合下当代诗人的独立与共创
本专题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其三主持,中华诗词学会城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源,江右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导师熊盛元,著名诗人葛勇,唐社社长杨强进行共话。围绕当代诗人如何构建贯通内外的成熟诗学体系,他们指出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既要深研诗词内部的情景交融之道,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也要向外广泛而有效地阅读,为创作汲取养分。

期间,名家魏新河、杨逸明挥毫泼墨,为公司题字,表达对公司的美好祝愿。整场活动现场掌声雷动、互动热烈,诗词名家们用智慧与才情点亮了嘉宾的诗心,也为中华诗词的传承创新注入了鲜活力量。


本次活动的举办,是公司文化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为诗词名家提供了直接交流的平台,让农商师生在诗词文化的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文化素养。未来,公司也将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持续深化文化育人成效。(文/院新闻中心梁欣颖,图/院新闻中心胡紫芸、李高昂洋(实习)、侯佳梦(实习),审核/李锐)


